•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站内搜索:
  • 布鲁氏菌病可防可控可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是世界性传染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甚至流行。

    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感染布鲁氏菌后的临床表现

          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病情轻重差异也较大,尤其近些年非典型病例并不少见,其病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可发生病理改变,损害广泛。其中最易受累的是肝、脾、淋巴结、骨关节、血管和神经系统,主要呈现如下一些临床症状。

    发热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但热型不一,变化多样,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但目前少见,多为低热、间歇热、池张热、长期低热等。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多汗

        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

    关节肌肉痛

        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的疼痛,急性期呈游走性,类似风湿病,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慢性期的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多持续性钝痛或酸痛。

    其他症状

           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等症状,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等。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途径

          感染布鲁氏菌的羊、、猪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病源,鹿、犬等动物居次要位置。

    人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感染布鲁氏菌病

    经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如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当,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消化道感染

           如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如羊肉串等)而受染。呼吸道感染

    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人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这一点已得到细菌学证实,但经过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
        人类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种族等差异。布病的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易误诊。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

         出现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特别是有职业史(兽医、屠宰、饲养、皮毛加工等)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就医,大部分的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可以痊愈。   为防止慢性化,布病患者需要全程规范治疗,早期用药,彻底治疗,一般21天一个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

    布病患者患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获得的免疫是不牢固的,免疫力是有限的,持续时间约为1~2年。

    布鲁氏菌病可防、可控、可治,其实并不可怕。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

          对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及时消毒。

         兽医、屠宰、运输、饲养、皮毛加工等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乳胶手套及线手套。

         不食用未经消毒灭菌的奶和奶制品,不食用患布病动物的肉及肉制品,生熟肉案板一定要分开使用,牛羊肉烹调应熟透后食用,必要时要消毒。


    布鲁布鲁感布鲁布鲁氏菌病的感染途径布鲁氏菌染布鲁氏菌后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