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站内搜索:
  • 3D打印助力精准个性化医疗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研究中心分中心成立一周年记(上篇-手术)

      3D打印中心

      成立一周年

      金华市中医医院


      


      生活孕育艺术,艺术反哺生活。早在2012年成龙大哥的《十二生肖》就不乏有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在影片中成龙大哥通过手掌扫描兽首,将数据发送给电脑,再由3D打印机将兽首打印,在短时间一个外形相同的复制品就完成了。


      《十二生肖》片段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用软件将其离散分解成若干层平面切片,然后由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粉末状、液状或丝状金属、陶瓷、塑料、细胞组织等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

      3D打印的应用领域很广泛。 教育、医疗、服饰、广告、建筑、手办、工业制造、原型开发、模具、文物修复等众多行业中都有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科技蓬勃发展,各种科幻电影中难以置信的设备都一一走进了我们,就比如今天的主人公——3D打印技术。现在3D打印技术又走进了金华市中医医院,它将在医学领域大放光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3D打印技术是怎样在医疗方面发挥其重大作用。



      案例一


      患者盛大叔,因为年纪比较大了,行动有些不便,在家中打扫卫生时,一个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顿时疼痛的动弹不得。随后立马送到了医院,经诊断是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

      发现患者右股骨下段骨折碎的比较严重,手术指征明确,但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面,术中骨折复位是有一定的难度,将上述情况向冷燕奎副院长汇报,冷院长仔细阅片后,认为该患者骨折类型属于复杂波及关节的骨折,光看CT、MR影像不够直观,为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建议采用3D打印技术。


      【术前X光照】

      术前,把盛大叔CT数据导入电脑中,在电脑中重建好1:1的三维模型,因碎骨与碎骨之间交叠在一起,难以辨别碎骨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更加直观、立体的看出骨折的位置关系,将重建出1:1仿真骨折模型模拟骨折的碎骨拼接复位。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术前讨论、规划模拟手术。


      术前3D模型


      术前骨折复位3D模型


      3D打印模型照片


      术后反馈


      通过使用模型,术前模拟复位内固定手术,大大缩减了术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使高难度手术精准快速完成。患者及家属相当满意。


      【术后X光照】


      案例二


      患者徐阿姨,56岁,诊断为全膝骨性关节炎、重度膝内翻伴关节外畸形(左股骨干下段骨折畸形愈合),40年前左下肢受伤后有骨折,当时选择了保守治疗,结果骨折处畸形愈合,双下肢不等长,一直遗留下左下肢跛行的后遗症。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特意去治疗,近两年左侧的膝盖疼痛活动不利,症状越来越频繁,无法忍受到医院就诊,结果检查才发现膝盖痛是当年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膝内翻、膝骨关节炎造成的。主治医生建议制作3D打印重建模型,予以术前讨论患者手术方案。


      【术前X光照】

      术前,将把徐阿姨CT数据导入电脑中,在电脑中将股骨和胫骨上端一起进行重建1:1的三维模型,确保打印出来的股骨和胫骨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方便医生进行手术规划。


      术前3D模型


      3D打印模型照片


      术后反馈


      通过使用模型,进行术前模拟规划,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使高难度手术精准化完成,在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术后X光照】


      3D打印技术可实现治疗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有助于医生对各种疾病的深入研究,能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方便患者及家属更直观的了解病情。3D打印技术与医学的碰撞,使医生高超精湛的医术与高科技相结合,珠联璧合,实现了精准个性化医疗服务,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建功。

      上海交通大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在戴克戎院士带领下已在3D打印个性化模型、手术导板、内植物、康复器械等方面获得诸多重大突破,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金华市中医医院从2021年1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并运行以来,引进了3D打印各项技术,在个体化外固定支具、青少年脊柱侧弯矫形,复杂骨折复位、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治疗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临床应用,体现了独特的优势。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为患者量身定制,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更利于医患沟通,大大减少了医疗隐患和纠纷,医生和患者都取得了“双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